〖南山讲堂〗变色龙:商业利益、形式主义理论与喜龙仁的转向
嘉 宾:郑涛(博士)
主 持:高津(博士)
点 评:万木春(教授)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协 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南山书屋
时 间:2024年5月25日晚19点
地 址:杭州上城区南山路210号南山书屋
喜龙仁(Osvald Sirén,1879-1966),瑞典美术史家,20世纪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引路人,首届弗利尔奖章获得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
图片来源:喜龙仁《5-14世纪中国雕塑》
图注:山西云冈石窟23号窟。拱门东侧。底部有一大壁龛,龛内是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上部是一小壁龛,龛内有一菩萨。小壁龛两侧还有更小的壁龛,龛内是坐佛。这些壁龛中间和周围是千佛像。墙壁严重开裂,大部分造像已毁。
喜龙仁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在芬兰皇家亚历山大大学(今赫尔辛基大学)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主题是瑞典风俗画家老佩尔·希勒斯特罗姆(Pehr Hillestrom the Elder),后转攻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年时又转向中国艺术研究。喜龙仁是西方第一位真正以远东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史家,他在中国艺术领域的研究兴趣无所不包,遍及建筑、雕塑、园林、绘画、城市规划等多个门类。1908年到1925年之间,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美术史。1928年起,他进入瑞典国立博物馆担任绘画与雕塑部门管理人。喜龙仁身上兼具大学教授与博物馆策展人的双重特点,他不仅熟悉当时西方世界流行的艺术理论,还对购买、整理与展览艺术作品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他长期担任欧美多家重要博物馆和多位重要藏家的中国艺术收藏顾问。
图片来源:喜龙仁《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图注:乾清宫内宝座
喜龙仁酷爱旅行,从1901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会花上一段时间出国旅行。在喜龙仁学术生涯早期,意大利和美国是他最主要的目的地,接触艺术作品实物与寻找商业机会是喜龙仁旅行时的主要目的。转向中国艺术研究后,喜龙仁又多次赴日本和中国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在中日两国的长期旅行,喜龙仁积累了大量中国艺术史知识,并得到了一大批包括照片、图书在内的艺术史资料,他还为博物馆和他本人购藏了众多中国雕塑和绘画。喜龙仁以上述资料为基础,相继撰写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1924)、《五到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塑》(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1925)、《北京皇城》(The Imperial Palaces of Peking,1926)、《美国收藏中的中国绘画》(Chinese Painting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1928)、《中国早期艺术史》(A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Art,1929-1930)、《中国早期绘画史》(A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Painting,1933)、《中国画论》(The Chinese on the Art of Painting,1936)、《中国晚期绘画史》(A History of Later Chinese Painting,1938)、《中国园林》(Gardens of China,1949)和《中国绘画:大师和原理》(Chinese Painting: 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1956-1958)等多部重要著作,用高居翰的话来说:“他在中国雕塑、园林、建筑、早期艺术等领域的专著举世闻名,为我们的研究积累了众多材料。”
图片来源:喜龙仁《中国绘画:大师和原理》图注: (传)张萱,《唐后行从图》,纽约卢芹斋旧藏, 现藏于一粟山房。
一直以来,喜龙仁的转向都是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受喜龙仁本人弗利尔奖章领奖辞的影响,学界普遍将喜龙仁在波士顿美术馆邂逅《五百罗汉图》以及他的神智学信仰视作导致其转向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源:喜龙仁《中国绘画:大师和原理》
图注:周季常,《经典奇瑞》,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本次南山讲堂,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绘画:大师和原理》的译者之一郑涛先生主讲,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高津博士担任主持,另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万木春教授作点评。以喜龙仁生平与学术研究的复杂性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喜龙仁不同时期关于紫禁城摄影的叙事和初识中国绘画的回忆,阐明喜龙仁在回顾本人生平重要事件时说法前后不一的情况。借由聚焦喜龙仁早期理论专著《艺术精要》(Essentials in Art, 1920)的主要论点,本次讲座重新考察了《伯灵顿杂志》在喜龙仁转向中国艺术史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确证了形式主义理论对喜龙仁的深远影响。形式主义理论是罗杰·弗莱为了在英国宣传和普及后印象派绘画而创设的实用性理论,这套理论在创设过程吸收和利用了“韵”“线条”等中国画论核心概念,并在客观上提升了中国艺术在西方的地位。喜龙仁在深入接触中国艺术实物前便已经通过《伯灵顿杂志》等文本媒介彻底接受了这套理论,在商业因素和个人兴趣的双重影响下,喜龙仁带着这套理论转向中国艺术研究。
相关推荐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
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
万木春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明末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李日华(1565—1635)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味水轩日记》为主要文献史料,还原明末年间浙江嘉兴地区文人书画鉴藏历史概况。